錦衣當國

特別白

歷史軍事

  現代職場人王通,在病死後來到明萬歷初年,這是大明最好的時代,也是大明最後的輝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1083章 人選

錦衣當國 by 特別白

2018-7-5 20:48

  盡管徐廣國洋洋灑灑的不斷上奏,可局面的發展也和呂萬才等人判斷的差不多,徐廣國這邊說話了,其他人立刻就是跟著鼓噪起來。
  關鍵是在這個壹家之言上,徐廣國身上的標簽太明顯,所說的話傾向性太強,說服力也不是那麽有效。
  從上到下都能看出來徐廣國的用意在何處,無非是想讓王通重新出山領兵,這個萬萬不行的,王通那人在京師做錦衣衛都指揮使的時候,京師上上下下被他壓的喘不過起來,群臣稍有異動,他那邊刀子就舉起來了。
  如果這次讓他去朝鮮平倭,立下大功,接下來大家怎麽辦,雖說未必有什麽殺身破家之禍,可這樣的人總歸讓人不自在。
  說起來也是奇怪,從得到倭寇入侵朝鮮然後入侵大明的消息到現在,大明朝野上下居然沒有壹個人考慮過失敗,兵事多變,勝敗無規律,誰也不敢有萬全的把握說如何如何,可大明這次就是這樣。
  即便是祖承訓幾千騎冒進平壤,中伏後損失極為慘重,上上下下也都覺得朝鮮平倭會是壹樁大功業。
  過程如何現在自然不好說,不過這場國戰的勝利壹定會屬於大明的,現在京師沒有人這麽說,也沒有人公開寫在紙上,不過壹切壹切的討論都是基於這個,誰作為這個主帥,誰就能獲得這樁大功,誰就會在將來占據壹個主動。
  從萬歷五年開始,大明在對外戰爭中,也有小小的波折,但主流就是壹個接著壹個的勝利,塞外關外那些大明朝的心腹大患,可以動員幾萬甚至十萬大軍韃虜強敵,就這麽壹個個的被擊敗滅國。
  在這樣的勝利背景下,大家對於即將在朝鮮發生的大戰都是有個判斷,大明會勝,大明會大勝。
  徐廣國這麽說,卻也有去過遼寧的吏部官員,兵部官員,還有去往遼寧辦差的言官們,紛紛上疏辯論,都是說李家在那次大敗之後,是勵精圖治,勤勉練兵,戰力更勝往昔,不過這些言論和最近的祖承訓大敗聯系起來,總歸沒那麽有說服力。
  所以京師的言論中對祖承訓頗為貶低,都說此人不善用兵,平日裏也是專心撈錢做生意,他屬下兵馬根本稱不上兵馬。
  特別是遼寧巡按對李家的言論很有說服力,按察使本就有刺探搜集當地情形言論的職責,他對李家的評價比較有權威性,說是李家知恥而後勇,上下壹心,練兵不墜。
  當然,關鍵點不在遼西的李家,只需要說明遼西李家還能用,兵卒還善戰就可以,關鍵的問題是吹捧宣府總兵李如松。
  身在宣府的李如松的確有許多值得大說特說的閃光點,比如說從萬歷初年就開始的大小勝利,參與的各次戰鬥中都是沖鋒在前,上下壹心的用命,這個倒也不差,因為禁軍和商團武裝發布的大大小小的戰鬥,李如松都是參與了,而且斬獲都是不少,也是實實在在的功績,偏生他運氣也是不錯,李家幾次大的失敗都沒有他的加入。
  這樣的將領,資格足夠,功績也足夠,而且李如松和王通壹系的禁軍系統關系不差,大家合作的時候非常多,他作為人選被推出來就很是合適了。
  宣府總兵李如松作為帶兵的人選被推出來之後,朝野上下反對的聲音不多,連朝中幾個立場偏中立的人都說不出什麽來。
  李如松還給萬歷皇帝上疏,說眼下時局,務求大明和朝鮮邊境壹線的穩定,調兵徐徐圖之,但防禦壹定要先做好,而且要主動的向朝鮮安排密探細作,了解盡可能多的情況。
  這個意見,王通也是表達過了,所以萬歷皇帝也覺得李如松還真是合適,算是個老成持重的大將。
  ……
  爭論歸爭論,對於朝鮮那邊的局勢,兵部這裏還是給了足夠的重視,壹直駐紮在京師壹側的虎威軍韓剛部被調往永平府駐紮,而且還配屬了虎威軍禁軍馬隊壹半的兵力,薊鎮和京營各自抽調四千精銳隨行。
  這就是小心謹慎的應對,如果遼寧局勢有什麽突變,禁軍最精銳的力量就會第壹時間做出反應。
  巡撫徐廣國被給予更大的專制之權,實際上現在的徐廣國說是總督遼寧三鎮更加恰當壹些,為了讓他便宜行事,徐廣國對三總兵都有指揮調遣的權力,只是命令需要隨時向京師報備,算是程序。
  遼寧巡撫徐廣國調遼東總兵馬林所部四千騎去往遼南,遼西總兵李如柏已經是率領本部精銳前往,遼南總兵孫守廉自然是全部動員。
  除卻這些安排之外,巡撫徐廣國自己也進行了募兵,邊墻內外的團練和商團武裝被他征召三千余機動,加上他自己的標兵家將,差不多有四千余人,用作守備定遼右衛的機動力量。
  朝中誰為帥的爭論還在繼續,官員們對徐廣國這個舉人出身的巡撫本就印象不好,這次的爭論讓這個印象更壞。
  不過在遼寧上上下下的準備之中,有壹點大家都不能否認,徐廣國的確是能員,他在遼寧也就是兩年不到的光景,居然積攢了那麽多的糧食和銀錢,這次大軍調動,很多錢糧就地就可以籌集,免除了很多轉運的麻煩。
  ……
  時間過得很快,九月初,倭寇大軍在朝鮮境內也沒有什麽大的動作,在朝鮮平安道中部,殘存的朝鮮兵馬甚至還發動了幾次反攻,規模不大,可倭寇大軍的追剿規模也不大,莫名其妙的陷入了相持之中。
  派到朝鮮的細作和密探也有了效果,也有朝鮮本地的人看到局面沒有繼續崩潰下去,也開始主動的來到朝鮮控制的地盤和大明境內告密。
  大明總算知道了在平壤城的日軍到底有多少,主將是誰,盡管這個消息也說不上準確,可比從前已經是靠譜了很多。
  在平壤的是倭寇大軍的第壹軍團,軍團長是小西行長,兵力差不多在壹萬五千到兩萬人之間,這軍團長是什麽,大家還真是糊塗,不過比較之下,也能知道差不多是大明總兵的官銜,好家夥,倭寇居然在朝鮮壹次派來十幾個總兵啊!
  為什麽攻勢停滯也有了答案,朝鮮潰敗的太快,倭寇大軍前進的太快,結果推進到平壤城之後,後勤補給跟不上了。
  朝鮮本就是貧瘠,糧食主要儲存在幾個大城和南部幾個道,可倭寇大軍在壹開始的時候折騰的實在是太過離譜了,燒殺搶掠,肆意妄為,很多糧食就這麽不小心的被燒掉,然後因為屠殺搶掠,屍體太多,居然還有瘟疫的流行。
  平壤城繼續向西向北,都沒有足夠大的城市和聚集區提供糧食,所以大軍只能是在平壤城維持,都在搬運屍體,還有四處擄掠軍糧,甚至督促本地朝鮮人進行耕種,希望在本地的耕種中取得壹些補給。
  而且那次祖承訓冒進,幾千騎兵被倭寇大軍困在劣勢的地形中,被打的損失慘重,也就是主將逃了出去,可倭寇大軍占了這麽大的上風,人數、地形上都有極為巨大的優勢,可自己死傷也在三千以上。
  這個傷亡比讓倭寇的軍將也是凜然,沒想到明軍的戰鬥力居然到了這個程度,明軍騎兵中還有幾百穿著類似於南蠻戰士鎧甲,這個也是倭寇軍將沒有想到的,日本人所說的南蠻,就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,他們的板甲在日本的大名中也有流傳。
  明軍的戰鬥力和裝備讓倭寇也不敢輕動,小西行長給在漢城的大本營寫信,說是壹切都要等大軍上來方能前進,要不然,隨意冒進,恐怕要犯和明軍將領壹樣的錯誤。
  現在的朝鮮和大明邊境,是在緊張的安靜之中,大軍不斷的集結,卻都僅僅是駐紮布防,彼此不敢輕動。
  ……
  大明兵馬和倭寇大軍不著急,最著急的就是朝鮮君臣上下了,他們是個坐吃山空的局面,用來走動的錢財金銀也花費的差不多,而且祖承訓在平壤大敗之後所說的那幾條理由,讓朝鮮君臣灰頭土臉。
  他們也是明白,如果不給出個合理的解釋,恐怕真的會有大麻煩,結果在八月末的時候,遼寧巡撫徐廣國親往義州,聽取朝鮮國王李昖的解釋。
  對於祖承訓的提出的那幾條敗因,李昖給出的解釋是這樣的,朝鮮之所以想要從大明軍將手中接過指揮權,是因為朝鮮官員復國心切,忘了上下的體統,關於軍糧準備不足,那是因為朝鮮本就國土貧瘠,財力貧乏不堪,實在是供應不起,至於朝鮮兵馬有潰散,有在戰場上和敵軍大聲交談的,甚至有朝鮮弓箭射向大明兵馬的,這個,朝鮮大半國土被倭寇侵占,不少奸人投敵,或許有細作混入。
  這個解釋做成奏折去往四處之後,萬歷皇帝在奏折上批復了壹句話“今後凡相關朝鮮兵事,為求便易,無需知會朝鮮上下”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